生育友好型社会怎么建?这份报告给出影响家长育儿心态的因素及建议
有研究指出,较为普遍的育儿焦虑是导致生育率持续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此同时,育儿焦虑也对父母和子女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
当前,“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政府倡导的社会共识。在此背景下,扎根生活场景,感受喜怒哀乐,多维描述现状,深入分析研究,是制定对策,投入资源,推进社会创新和变革,全面提升育儿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基础性工作。
本次研究,作为基础工作中的基础,以来自互联网社交平台用户的育儿留言为素材,聚焦0~3岁孩子家长,尤其是孩子妈妈的育儿心态;识别其中的积极因子和消极因子;结合积极因子和消极因子产生的育儿场景和事件,进行归纳分析;就研究工作的感悟,对家长、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提出点滴建议。
影响因子和三大系统
本次研究选择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数据是基于以下考量:其一,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当今家长分享育儿经验、体验和心情的主要途径。其二,社交平台具有平民性、互动性、匿名性的特点。平民性,使我们的基础数据更接近普遍的育儿生活现状。匿名性,使交流者在描述生活事件,表达自身感受时较少顾忌。
本研究共有149名用户提及积极育儿心态,包括184个参考点,经过三级编码后得出5个积极育儿因子,包括多维人际支持、育儿胜任感、育儿成就感、积极应对压力、安全型亲子依恋。
在育儿过程中,育儿焦虑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本研究结果发现,有375名用户表达过育儿焦虑相关内容,有1353个参考点分布于幼儿、家庭、社会的种种关系当中。经过三级编码后得出9个消极育儿因子,分别是亲职角色困扰、喂养照顾与发育、疾病与征兆、人际关系困扰、社会环境冲击、重返工作、幼儿教育问题、多胎家庭问题、经济压力。
本研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上0~3岁幼儿父母发布的文本信息的深入编码,获得了5个积极育儿因子和9个消极育儿因子。综合来看,无论是积极影响因子,还是消极影响因子都涉及3个系统:核心系统/微观系统,包括幼儿和主要抚养者(一般是母亲);中观系统,即其他家庭成员及其他协助者;宏观系统,即社会文化环境。
研究发现,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与主要抚养者的认知、情绪、行为紧紧交织在一起。幼儿和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共生关系,导致了孩子的任何变化都影响着母亲的角色认知,孩子是妈妈的镜子,妈妈在镜子中看到的形象,塑造了妈妈的育儿胜任感。尤其当孩子生病、受伤或是用品的选择都影响着母亲育儿胜任感的体验,这些体验往往是负面的、过高要求的,主要是抚养者的自我被幼儿兼并,并表现出逐渐透明化的倾向。但共生关系影响不是单向的,而是一种相互映射的关系。母亲的情绪、对自己育儿胜任感的主观体验,又影响她的育儿行为,孩子在母亲的反馈中能读到“我是好宝宝”或者“我是坏宝宝”,进而影响了孩子自我概念的建立。
在传统观念中,我们常常强调孩子是家庭的中心,是“家里的小太阳”,所有家庭成员都是服务者。但本研究揭示了一个重要事实:在育儿的微观系统中,妈妈与孩子同等重要,两者的关系是高度融合且互相成就的。要想提高育儿质量,不能单方面围绕孩子,更要关照妈妈的身心健康,提升妈妈在育儿过程中的满意度、愉悦感、获得感、幸福感,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核心育儿环境。
中观系统是指对幼儿和主要抚养者产生直接支持或干扰作用的他人,比如当母亲是主要抚养者时,父亲、祖父母、外祖父母、其他参与照看的亲属,或专业育儿服务人员都有可能产生直接的支持或干扰的作用,他们可能作用在幼儿身上,也可能作用在母亲身上。人际支持如果体现在物质、情绪价值的帮助上,会让妈妈有积极的育儿体验;如果缺乏人际支持,支持者的观念和行为与主要抚养者相矛盾,则会让妈妈有消极的育儿体验。
宏观系统指社会文化系统。宏观系统往往以内潜或间接的方式起作用,指随着系统的扩大,主要抚养者能够感知到的影响越来越小,比如在积极育儿因子中看不到明确的对宏观系统的表达,在消极育儿因子中,宏观系统的关注度也是最低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宏观系统不重要,传统文化观念、网络社交媒体,或是弱连接关系的妈妈群会向母亲传递各式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在母亲建构育儿知识体系、自我价值观念、儿童发展观时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自媒体私人化、普泛化、非规范化使得其所传递的信息目的性强、门槛低、内容杂,常常呈现出制造和传播焦虑的特点。
应对策略与建议
第一,调整认知,正视“负面”表现的适应意义。从进化心理学视角出发,所谓“负面”的表达有时比正面表达更有适应意义,在人进入新的环境或新的身份时,常常通过“负面表达”来适应当前的环境,比如婴幼儿哭闹是在没有语言帮助的情况下最快传递“我不舒服”的方式,大宝二宝发生争执是他们熟悉社会规则和获得地位最直接的方式,父母焦虑是促进父母学习和行动的重要动因。因此父母应正视“负面”表现的积极作用,转危为机。
第二,关爱母婴健康,防治育儿常见病。在影响育儿心态的消极因子中,关注度最高的是孩子生病、日常照顾和教育问题。因此,建议社会组织力量形成一套具有公信力的育儿知识,且应具备正规专业、言简意赅、易学能用、方便记忆等特点。同时完善家庭医生服务,尤其增设全科医生的母婴共治,可以增设午休门诊或夜间门诊、电话咨询等,解决职场妈妈的时间困扰。另外,组织退休医护人员组成第二层咨询网络,例如,通过互联网实现在线咨询,为本社区内的育儿家庭出谋划策。最后,母婴企业的专职育儿咨询顾问也可以根据各自的专长组织起来,加入义工组织,提供公益咨询。
第三,还妈妈一点时间,摆脱母职内卷。社会对母亲角色的要求非常高,“工作母亲”“全能妈妈”“辣妈”“情绪稳定妈妈”等。妈妈需要意识到,母亲角色只是自己的一部分,做自己才能带给孩子积极的情绪和自主的榜样。一项职场母亲对0~3岁婴幼儿的照护时长的研究发现,母亲对孩子的平均照护时长高达7.7~15小时,这说明妈妈可能工作和带孩子都无法完全兼顾,妈妈连睡眠时间都无法保证,更不用说属于自己的自由支配时间了。因此,妈妈本身需要重新进行时间分配,同时,家庭、企业、政府等需要着重考虑给妈妈实质性的时间支持,解决妈妈的时间稀缺问题。
第四,赋能爸爸,正视父职价值。很多家庭中父亲的参与不多,给人留下“丧偶式育儿”“诈尸式育儿”的印象。爸爸在育儿中为孩子提供了一种与妈妈不同的相处乐趣,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非常重要。同时,爸爸的育儿投入比其他家人的支持对母亲的支持作用更强。因此,有必要增加父母的紧密合作,增加更多的核心家庭共处时光,让爸爸认识到自己的育儿价值,并在育儿过程中体验更多的正强化,比如在育儿过程中,增加对爸爸的表扬和鼓励,允许爸爸用自己的方式带孩子等。
第五,每天记录三件好事,提升育儿胜任感。根据积极心理学的建议,父母可以尝试每天客观记录自己为孩子所做的三件事。这种方法不仅能帮助新手爸妈更好地审视自己的付出,还能逐渐增强他们对育儿的信心和满足感。
第六,多方协助,提供全面支持。以往研究发现,比起只有父母孩子组成的核心家庭,有祖辈参与的联合家庭育儿压力更小,这说明其他家人支持的重要性,在本研究中也可以看到好的月嫂、育儿嫂也能有效缓解育儿效率。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一致的家庭教养方式比所谓的“最优解”更能促进孩子的发展。
第七,加强社区育儿支持力度。
第八,企业积极创建生育友好职场和生育友好考勤制度。
第九,母婴产品和社会服务设施全面迈进3.0时代。其中,母婴产品和服务建设的提高和创新,可以考虑以下三个维度:安全放心、易用体贴、温馨愉悦。比如,有两个儿童座椅,座椅一需要大人操作5个步骤,测试后的安全系数很高;座椅二需要大人操作2个步骤,测试后的安全系数较低。但考虑到“人都是会犯错误的”,座椅二在实际使用中的安全度反而更高。又比如,奶粉的使用场景有在家使用,也有在旅途中使用,还有老人喂养宝宝时使用,因此产品包装可推出适应不同场景的版本。
(作者系浙江大学心理学系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