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项绿色低碳技术获推荐,相关政策标准体系加速建设
经多轮优选和院士专家审定,煤炭、矿石大宗干散货港口绿色低碳成套技术,铁精矿低温浮选技术,有机垃圾分布式处置干式厌氧发酵技术等18项绿色低碳技术获得公开推荐,并有望在中新天津生态城等地落地。
在今天(12月8日)召开的2024双碳双控绿色生产力大会上,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与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正式签订框架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推动绿色低碳各类资源到生态城集聚、转化,助推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双方共同推动绿色生产力硬核技术在生态城先行先试、示范推广。根据工作需要,可引入第三方资源推动碳排放双控制度技术服务平台运营,共同实现硬核技术标准化、产业化;推动在生态城设立绿色生产力专项发展基金,并发挥基金产业导向和招商引资促进作用,吸引绿色低碳领域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等项目在生态城落户。
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在大会上表示,为保障“双碳”目标的实现,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在能源、工业、交通等主要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间重大合作项目,是世界上首个国家间合作开发的生态城市,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样板示范。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监事长韩丽娟表示,绿色生产力硬核技术有两个关键,一是核心技术新,实践验证优,能用数据证明属于新质生产力;二是投入获利,技术导向绿色。
经多轮优选,院士专家最后审定,18项绿色低碳技术获得推荐,包括煤炭、矿石大宗干散货港口绿色低碳成套技术;铁精矿低温浮选技术;陆基循环水无抗养殖技术;石油化工储罐油气回收技术;缓释腐殖酸复合肥生产技术;使用中低碳煤矸石生产生物土壤改良剂技术;农村污水处理高效低碳无臭技术;有机垃圾分布式处置干式厌氧发酵技术;新型有机废弃物快速破碎、熟化、烘干于一体机;分布式无动力分层温控生活垃圾热解技术装置;“五位一体”智能监测与应急救援多功能无人船系统等。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旨在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样板示范。摄影/章轲
碳排放双控制度技术服务平台总监夏青介绍,根据相关要求,中新天津生态城到2035年要建成达到国际标准的绿色发展示范区。其中一个国际标准就ISO14067(国际标准化组织碳足迹量化标准),将依据此标准对生态城全区域和典型企业进行碳足迹全生命周期调查评价,确定碳排放评价基线,建立年度评价制度和企业减排考核制度,并开展国际标准咨询服务,提供降碳技术和实施方案。
夏青介绍,已联合有关单位落地了五项任务,包括与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同推进水运码头和航船碳排放双控制度示范;与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智慧能源及降碳技术产业分会合作,共同推进水电、光电、风电行业碳排放双控制度示范;与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检科测试公司合作,共同推进垃圾焚烧、尾矿修复、石油化工、农业、食品等行业碳排放双控,探索相关行业双控制度核算、认证等技术支撑;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双控制度认证公司合作,共同推进绿色发展示范区、水运行业、水电、光电、风电行业双控制度认证等。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减污降碳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李艳萍介绍,双碳战略下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的需求大、任务重,双碳技术推广投融资机制也在不断探索创新。目前,国家双碳双控政策标准体系建设正加速建设。
今年9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开展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围绕锂电池、光伏产品、钢铁等11类产品开展认证试点;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提出,能源双控到碳双控,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加快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和制定产品碳标识认证管理办法等。
今年6月,生态环境部会同15部门印发的《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和2030年,分别出台100和200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建立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和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和分级管理制度。
李艳萍介绍,目前,生态环境部已牵头组织行业协会、行业研究院、地方院等40家单位,完成了光伏组件、电池、新能源车、水泥、电解铝、玻璃等6项碳足迹标准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