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人形机器人或成人工智能科技革命突破口

对应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是传统生产力。从对应维度,中央已经给出了解释,简单理解就是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对于全要素生产率这一概念,可以近似理解为科技生产力对经济的拉动。那是不是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全要素生产率抬升?其实并不是,全要素生产率抬升在整个科技革命过程中时间非常短暂。

从电气化革命开始,很多伟大的电气发明仍然在现在的生活中被使用着,比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但这些发明并未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说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需具备非常重要的特征,即要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且量级足够大。

离我们最近的一次是信息科技革命,上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互联网已经被发明出来初步商用,大概在90年代末全要素生产率才出现较大幅度抬升,美国叫克林顿繁荣,实际上就是计算机互联网快速且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学校、医院、工厂各个领域都出现了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但此后一些新的发明并未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比如ipad、手机互联网化,这些剧变下全要素生产率都没有抬升。

推演一下这次人工智能科技革命,其全要素生产率会因什么而突破?大概在什么时间突破?这个“软科技”领域目前出现一些突破,诸如文生图、文生视频、文生音乐等,但偏基础赛道,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难度比较大。“硬科技”里推进最快的无人驾驶汽车,预计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的度仍不够。

我们预判这次很有可能是人形机器人,按照马斯克的预计,全球有100亿个以上的人形机器人需求,60%用于生活中,30%用在生产力,10%用在特种领域。60%用于生活就走进千家万户了,机器人可以照顾老人、教育小孩、做饭、打扫房间,理论上除了充电是24小时工作的,所以可以解决人类很多的痛点。生产中30%的应用,可以解决生产中很多危险环节。这样一个巨大的需求很有可能抬升全要素生产率。

我们认为这波人工智能的科技革命,它的全要素生产率抬升跟第三次信息科技革命很有可能是反向的。信息科技革命是先快速地普及互联网计算机,也就是先把全要素生产率打起来,后面应用基本上是平的。而这一轮人工智能科技革命前面可能比较慢,最后拉起来得比较快。现在大家分析美国经济,到底AI推动美国经济,还是财政赤字提高了美国经济,很明显是财政赤字,现在还没到全要素生产率抬升的阶段,我们认为时间点可能比较靠后。

新质生产力的概念理清了,可以把经济做二分法,划分为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二级市场投资也可以做行业划分。TMT、大制造和医药可划分为新质生产力,传统的周期、消费、金融行业可以划分为传统生产力,根据不同的宏观环境、企业盈利状态流动性趋势判断市场风格到底偏向什么样的方向。

因为中国官方尚未公布全要素生产率指标,现阶段我们可以用一些指标替代。“新三样”等都是相关指标,包括微观角度新产品销售占营收的比重,新质生产力产品的渗透率,以及数据要素角度,这些都有很多积极的变化。

当下新质生产力是八大战略新兴产业加九大未来产业。八大战略新兴产业二级市场研究较为成熟,从投资角度看,要想形成预期差较难。2024年上半年出现了一个预期差,发生在民用航空赛道中的低空经济。

预计主要机会集中在未来产业,九大未来产业里的核心趋势是人形机器人,其他赛道都与其明显相关,比如脑机接口。脑机接口就是一个半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是靠人形成的判断,支持机器四肢来做新型储能。一旦人形机器人普及率特别高,就会需要巨大的电和算力来支撑,很多人在讨论中国光伏或存在阶段性过剩,但从长期来看一点都不过剩,未来缺口会巨大,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使得对人形机器人需求较大,但该地区能源资源非常有限,进而导致较大的用电缺口,而西部地区地广人稀,风光大基地建设推进下将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但当地用电需求相对较低,届时新型储能将在平衡东西部发电量与用电需求矛盾上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政策支持方面,从货币政策角度看,就是再贷款。中国央行对新质生产力再贷款支持力度较大。五大金融中,科技金融排在首位,金融支持科技是重要方向。

财政政策方面,积极配合产业政策及科技政策发展,主要从项目资金、财政贴息、减税降费等方向给予支持。

产业政策本身,也是一个重要导向,新质生产力其实就是一种产业政策,通过国家大基金和地方的科技产投,我们相信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转型进一步推进,预计地方城投会向地方产投转型。

现在都要求资金“四投”——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国家创业投资强化对企业的股权融资,有助于重塑国家资产负债表,探索新的发展路径、转变增长方式、重塑增长动力。

从2024年最重要的两个会议看,市场要高度重视这个赛道。短期来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突破一定要嫁接在千行百业里面,最终所有赛道都用人工智能,实现产业智能化,其基础是产业数据化。另外是三中全会,本世纪中叶很有可能是新质生产力实现的点,就是中国式现代化。

从长期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必然的选择,也是在当下国际环境变化背景下,我们要着重从投资角度思考的赛道。希望这样一个赛道能够引领中国经济更加高质量发展,也会给大家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

(作者系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本文为李超在2025年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年会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