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为文化产业创新带来新活力

在文化产品方面,AI不仅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方式带来了颠覆性变革,还为文化产业创新带来了新活力。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风险和挑战,包括文化产品同质化、隐私和数据安全、算法偏见和歧视、以及版权保护等。因此,在推动AI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政府需要进行监管和伦理指导。

AI赋能文化保护和创新

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查阅方面,AI可以通过高精度的数字化扫描和三维建模技术,精确记录文化遗产,并建立永久性保存的数字档案。

在文化遗产的修复和保护方面,AI利用图像识别技术识别文物的损坏部分,并提供自动化修复方案或辅助修复过程,提高修复效率和质量。在文化遗产的保存过程中,AI可以通过传感器网络监测文化遗产周围的环境变化,并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数据进行实时分析,预测文物的受损风险并提供预警和建议,帮助工作人员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在文化遗产的分析和研究方面,AI可以深度挖掘文化遗产相关数据,对提取到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帮助研究人员厘清文化遗产背后的趋势和关系,揭示文化遗产背后的人文、艺术和历史背景。

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推广方面,AI可以提高文化传播的精准度,借助机器学习,AI可以在考虑受众的社会文化背景情况下,实现内容精准推送。

在传媒产业,AI极大地提高了传媒工作人员的效率。在新闻采集环节,AI可自动收集和整理纷杂的新闻信息,实时监测舆情动态并跟踪热点事件。在新闻生产环节,Dreamwriter、xiaomingbot和快笔小新等智能机器人辅助写稿越发成熟,智能剪辑也能快速剪辑并自动匹配字幕。AI还拓展了媒体的叙述形式,通过VR和AR技术,用户能够更加沉浸地感受新闻现场。此外,AI主播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且可提供个性化播报。

在影视产业,AI贯穿并应用于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后期特效、营销和用户反馈等各个环节。今年OpenAI发布的人工智能视频大模型Sora,能够根据文字提示生成画面逼真的视频,使AI的角色从影视创作的辅助者转变为影视创作的主导者,给未来的影视创作带来了无限可能。

在文学产业,AI不但能够通过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大量的文学作品,生成特定风格或主题的文本,提高创作效率,还可以作为灵感来源,协助文学创作者探索新的创作题材和创作方法。此外,还可以作为分析工具,揭示作品隐藏的模式和主题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意图,帮助评论家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

AI赋能文化产业的风险

第一,AI作为辅助工具,可能导致文化创作者过度重视效率和经济效益,而直接利用AI进行文化产品产出,从而导致文化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且同质化严重。同时,AI算法更偏好向大众推荐流行的、历史偏好的内容,这减少了人们对不同观点和文化的接触,从创作源头上削弱了文化创作者的创作多样性,从而加剧了文化产品同质化的倾向。

第二,由于AI系统需要大量数据进行训练和学习,因此用户的个人数据可能会被不当收集和分析,引发数据滥用和隐私泄露。

第三,AI算法可能因训练数据不平衡,产生偏见和歧视。其一,AI算法可能受到训练数据的影响,存在性别、种族、地域等方面的偏见,从而导致推荐结果对特定群体的歧视。其二,AI算法倾向于推荐能够引起用户关注的内容,但却无法评估内容质量的高低,因此低质量内容有可能被过度推荐。其三,AI算法往往会根据用户的历史偏好推荐信息,使用户更容易接触到与其观点相符合的文化产品内容,从而导致信息茧房问题。

第四,生成式人工智能作品的版权界定和保护问题仍处于法律模糊地带。

应对措施

在推动“人工智能+文化”的同时,政府应当进行监管与伦理指导,为AI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可持续性发展的制度环境,推动技术与文化协同进步。

第一,建立多层次的监管机制。首先,制定适用于文化产业的法律法规,明确AI的使用范围、数据隐私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并加强对违规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其次,建立行业标准和自律机制,约束AI使用,保障文化内容的质量和公正性。最后,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共同监管AI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

第二,强化伦理指导。首先,开展相关教育和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AI的相关知识和使用规范,增强他们对应用AI的监督和参与意识。其次,为文化产业从业者提供相关培训和教育,使他们了解AI技术的原理、应用场景和伦理道德,引导他们正确使用AI。最后,建立专门的伦理委员会或咨询机构,负责对AI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进行伦理评估和指导,为从业者提供专业的道德指导和咨询服务。

(李磊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教授。张琬婷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球产业智能化对我国供应链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