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我国职业病发病数降幅近五成,慢病防治成新挑战
“每花1元钱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可以达到5.93元健康的收益。”
在近日举办的“2024通用健康管理大会”上,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李星明分享了上述卫生经济学评估数据。
他表示,当前,员工因病缺勤和工作效率低下,是造成企业生产力损失的两大原因,前者的影响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相反,如果有效干预威胁员工健康的相关风险因素,可以将“健康相关生产力损失”降低26.1%,并产生良好的卫生经济学效应。
根据国家卫健委最新监测结果,过去五年,全国累计报告职业病比上一个五年降低近5成。但随着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新兴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过度的工作压力、快速的工作节奏导致患病率上升,疾病年轻化态势日趋显著。
“职工体力活动少,睡眠障碍、超重是人群当中分布最广的前三个健康风险因素。”李星明说。
企业是职业病防治的责任主体和维护劳动者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当前,我国企业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主要以健康体检为主。但针对当前职业人群中慢性病患病率上升的趋势,业界观点认为,企业健康管理工作要从此前关注职业病高风险人群向全职业人群的慢性病、心理健康等方向转变,从单纯的健康体检向疾病预防、健康干预、压力管理等全面的健康管理转变。
传统与新型职业病危害交织
近年来,我国以粉尘、化学毒物、噪声和辐射等职业病危害严重的行业领域为重点,持续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专项治理。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报告职业病12087例,与2017年相比下降54.8%;2019年-2023年累计报告职业病75094例,与前一个五年相比下降46.8%。
但职业病防治任务依然艰巨繁重。根据《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21-2025年)》,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职业病危害日益交织叠加”的阶段,职业病和工作相关疾病防控难度加大。
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监管责任和用人单位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中小微型企业职业健康管理基础薄弱,一些用人单位工作场所粉尘、化学毒物、噪声等危害因素超标严重,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保障存在薄弱环节;
另一方面,随着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新兴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不良作业方式、工业压力导致的劳动者生理、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亟待应对的新挑战。
论坛期间发布的《2024中国健康管理报告》显示,在我国职业人群中,慢性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慢性病已成为威胁职业人群健康的主要因素。
随着慢病低龄化和人口老龄化,低龄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职业人群中也普遍存在。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主任委员郭清援引了一组数据:我国有超过3.4亿心脑血管病人,2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有3/4存在心脑血管病风险;我国有超过1.4亿糖尿病人,4.87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血糖水平高于正常;此外,恶性肿瘤发病率也在持续上升。
围绕企业健康管理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健康司副司长谢杨在论坛上表示,扎实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要强预防,深化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强预警,发挥监测预警与决策辅助的作用;强能力,提升职业健康保障水平;强基层,健全职业健康法律法规标准体系。
企业健康管理的下一步
近年来,企业逐渐将健康体检作为一项重要的健康管理手段。有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企业健康管理市场规模达到600亿元,到2025年预计突破千亿大关,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5%。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秘书长王占山表示,目前,一些企业每年为职工申报的体检费用支出,已经与企业为员工缴纳的医保费用很接近了。但医保是“看病的钱”,而每年惠及5亿多职工的体检究竟是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答案关乎供需匹配程度和资源利用效率,亟待进一步厘清。
针对企业健康体检的依从性和有效性有所不足的现况,《2024中国健康管理报告》认为,企业在健康管理中应该将定期的健康体检、个性化的体检项目设置、信息化管理与检出管理相结合并做到专项检查与重点人群干预并重。
“‘检出管理’和‘数据管理’作为健康检查的核心任务至关重要。”前述报告称,企业需要对体检中发现的异常项目、一般疾病和重大疾病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并实施跟踪干预措施。特别是对于那些连续多年体检结果异常的员工,如血脂、血糖、血压、血尿酸、体重等指标连续异常,企业应采取措施督促其改善健康指标。
此外,健康管理不仅仅是体检。“这是相对偏颇的概念(理解)。”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副总经理姚建红说,健康管理应该从单一体检向全面健康管理转变,包含全周期健康管理、整合型服务体系、个性化健康管理等多个维度。
中疾控慢病中心主任吴静则认为,企业慢病管理的要点是要重塑一个理念,健康不仅仅是一种投入,还是一种投资,通过健康,能带动其他的发展,这才是更加可持续以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关键理念的更新和变化。“企业健康管理工作围绕的不是疾病,而是健康,要把企业有组织性、有体系性、有制度保障、可推广的优势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