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草局:建设一批高标准基地,提高森林食物供给能力

沙棘油、肉苁蓉蜜片、松茸挂面、灵芝孢子粉、蜂蜜、人参面膜、山茶油、魔芋凉皮和素毛肚……今天(18日)下午,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主楼一楼大厅的长条桌上,摆满了全国各地的特色林下产品。

在国家林草局今天召开的2024年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该局改革发展司司长王俊中对记者表示,森林是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身的大宝库。我国具有食物生产功能的树种有几百种,森林就是一个巨大的“粮库”。

“发展森林食物,不与粮争田、不与农争地,兼具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王俊中说。

他介绍,国家林草局出台了《林草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指南(2021~2030年)》,组织编制油茶、榛子、仁用杏等发展指南,明确主要森林食物产品的发展方向、区域布局和重点领域,并指导各地依托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森林食物。

国家林草局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经济林种植面积7亿亩,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6亿多亩,各类森林食物年产量2亿多吨,人均140公斤,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产品。

森林食物涵盖“米袋子”“油瓶子”“菜篮子”“果盘子”。王俊中介绍,我国目前已实现木本油料供给多元化,茶油年产量80多万吨,还有橄榄油、核桃油、牡丹籽油等多种木本食用油。木本粮食供应充足,板栗、枣、柿子、松子、仁用杏等种植面积约1亿亩,产量1400万吨。此外,林下种植养殖提供林禽约49亿只,林畜5000余万头,林粮、林菌、林果、蜂蜜等大量高品质的绿色食品,极大地丰富了老百姓的餐桌。

18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4年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现场。摄影/章轲

王俊中介绍,目前,全国有2400多个县种植经济林,经济林年产值超过2万亿元,林下经济年产值约1万亿元,带动数千万林农增收致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果种植面积约2100万亩,产量1400万吨,带动480多万林农年人均增收6400多元。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惠及林农近1200万人,带动林农年人均增收3600多元。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将“小核桃”做成“大产业”,核桃种植范围覆盖全州967个村,综合产值180多亿元,带动37万农户就近就业增收。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践行大食物观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提出,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稳妥开发森林食物资源。油茶、油橄榄、仁用杏、核桃、板栗、枣类、竹笋、林药、林菌、林菜、林下浆果、林禽、林畜、林蜂等一批森林食物被写入文件。

“核桃、野生食用菌产业作为云南重要的民生产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国计民生。”新闻发布会上,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丁鲲告诉记者,云南省85%的区域都有核桃种植。截至2023年,核桃面积4300万亩,干果产量198万吨、综合产值588亿元,惠及2000多万农村人口,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一。2023年云南省野生食用菌总产量超39万吨,产值超295亿元。

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东友也告诉记者,吉林省林下参种植有450多年历史。目前,吉林省林下参种植总面积已达到116.5万亩,年产量781.8吨,产值接近100亿元。

广西是南方重要集体林区、重要生态屏障,林下空间充裕、资源丰富。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副局长黄政康介绍,截至2023年底,全区林下经济产值超过1300亿元,惠及林农近1200万人,林下经济成为边疆山区少数民族发展产业、振兴乡村的绿色引擎。

林业专家介绍,我国林下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瓶颈问题也日益凸显。林下经济主要集中在山区林区,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地貌特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道路、灌溉、供电、通信、管护、仓储等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林下经济又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适配的机械化作业设备少。生产成本加速提升,进一步挤压经营收益空间。

王俊中表示,国家林草局将加快推动经济林和林下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高森林食物供给能力。新造木本粮油林全部使用优良品种,适度扩大种植面积。加大低产低效木本粮油林改造力度,分类施策提升产量质量。在木本粮油生产优势产区集中连片开展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种植,建设一批高标准基地。鼓励各地根据林业资源条件、区域特色,以林下种植、养殖为重点,建设一批林下经济基地。

同时,完善支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用好财政资金,支持木本粮油林营造改造、林木良种培育和技术推广。加强林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森林食物生产条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长周期、低利率的特色金融产品。鼓励林业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协同发力,突破轻简化栽培、机械采收、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加快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