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持续走强,多国央行出手稳汇率 市场动荡下的政策应对
美元持续走强多国央行出手稳汇率
11月6日之后,全球金融市场进入高频震荡模式。美国大选结果公布后,各类资产价格波动剧烈,包括汇率、股市及大宗商品价格。
11月13日,美元指数突破106,比特币价格上涨至每枚93000美元,黄金价格回调至2560美元/盎司以下,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收于7.2483。当天,美国劳工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6%,高于9月的2.4%,符合市场预期,显示通胀压力温和。市场预计美联储可能在12月继续降息,但需密切关注未来的经济数据和政策动向。
11月13日,A股三大股指全线收涨。11月14日,市场大跌,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数分别报收3379.84(-1.73%)、11037.78(-2.83%)、2334.96(-3.40%),全市场成交额为18712亿元;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1966,创2023年11月3日以来的新低。
在全球金融市场动荡背景下,中国宏观政策如何发力引人关注。守住汇率底线、增强内需成为中国央行的重要考量。
美元强势上行引发资本回流美国,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上升至4.460%,抬高了全球融资成本,对外币债务较重的新兴市场国家不利。这种环境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出现波动。根据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和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央行的基本策略是“稳中求进”,特别是在汇率管理上坚持“合理区间内稳定波动”的基调。
稳定的汇率不仅是金融市场稳定的基石,也是防止资本外流的关键。央行需要平衡内需和经济增长,在货币政策上保持灵活,以抑制汇率大幅波动的同时支持经济增长。央行采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侧重于“定向滴灌”,例如加大对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的再贷款支持,既避免全面放水引发贬值压力,也为实体经济提供实质性支持。
未来五项工作中,第一项是加大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为经济稳定增长与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必须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稳汇率不意味着死守某一固定点位,而是让人民币在合理区间内波动,充分尊重市场价格信号。随着美元持续走强,中国央行可能会通过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管理汇率预期等方式来稳定市场信心,但不会轻易过度干预,以免影响人民币市场化程度。
近期,全球金融市场在美元走强背景下剧烈波动。美元指数攀升推动商品价格普遍下跌,黄金价格跌破2560美元/盎司,日元对美元汇率跌破156关口,比特币价格突破92000美元。这种强美元环境给全球非美货币带来压力,但人民币表现相对稳健,贬值幅度小于其他主要货币。历史数据显示,选举对美元的影响通常在选举结果公布后的40—45个交易日内达到顶峰,然后逐渐消退。这意味着今年的选举结果短期内会影响汇市,但影响会随时间减弱。
从更长远来看,经济周期逐步分化可能会带来更多挑战。中国经济仍在内需驱动的持续复苏过程中,若美元继续保持强势,可能会增加中国资本外流的压力。在这种背景下,财政政策的重要性愈加凸显。11月8日亮相的10万亿化债计划被视为拉动内需、缓解地方债务压力的重要举措,不仅增加了财政支持力度,也可能减轻货币政策负担。大规模政策激活了一部分需求,但也带来了流动性问题,可能导致信贷偏离实体经济而流向资本市场。白名单项目旨在支持传统基建、房地产等项目,并扶持科技创新和绿色金融领域的新伙伴,传递出积极管理系统性风险的信号。
回归到经济基本面,10月末M1增速回升,显示出市场流动性逐步回到企业端生产活动中,但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个人住房贷款需求有所企稳,但不足以支撑楼市全面回暖,企业端信贷也有所放缓。
强美元环境导致商品价格普遍下跌,黄金表现乏力,比特币等数字资产波动剧烈。美元走强抑制了黄金需求,同时推高了购买成本。日元对美元汇率跌破156,贬值至34年来的低点,原因在于日本央行维持超宽松货币政策,导致日美利差扩大。相比之下,比特币价格创下新高,主要受投资者预期美国新一届政府可能推出有利于加密货币的政策影响。
在全球市场新一轮资产重定价背景下,中国在外汇储备管理和资本流动管理上面临新考验。中国央行将关注强美元的溢出效应,确保国内金融市场稳定。与此同时,是否加速资本市场改革,为境内外资金提供更稳定高效的投资渠道,以增强人民币资产吸引力,值得关注。
中国央行的政策充满“攻守兼备”之谋略,通过稳汇率、定向支持内需,确保经济可持续增长。央行强调灵活操作、精准滴灌,使用定向工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避免过度宽松,防范金融风险。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稳增长,形成合力。面对外在压力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扩大内需将是宏观政策的重点。为了防范泡沫和潜在风险,政策将继续保持适度宽松和定向支持的节奏。对于投资者而言,稳健投资、跟随政策导向布局高质量行业是当前环境下的更优选择。